top of page
搜尋

學太極拳的五個階段

  • 作家相片: Admin
    Admin
  • 2024年12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12月27日

太極拳易學難精,乃衆所周知,而作為一項武藝的追求,更是漫漫長路。王宗岳《太極拳論》裏面有五個里程碑——「著熟、漸悟、懂勁、神明、從心所欲」,相當於王氏水性太極拳教學體系的五個階段。

 

一是初階,是以體練形,務求招式之著熟。

第二階段,於著熟之後以形練勁,逐漸體會內勁的方向和路徑(漸悟)。

第三階段,是在懂勁的基礎上以勁煉氣,追求沉降升浮,務求完整一氣。

第四階段,以氣凝神,練神意氣合,讓意氣收斂入骨,乃至階及神明。

最後階段,是凝神合虛的境界,自然清浄無為,從心所欲。


上下求索自強不息
上下求索自強不息

 

這五個階段有具體的內容和訓練方法,詳述如下。

 

(一)以體練形

 

初學者首先以體練形,這是肢體動作的臨摹階段,包括姿勢、體位、方向、快慢、先後次序,以至眼神、手、步、身法等。

 

太極拳遵照圓運動的軌跡,不走直綫,在學習初期要建立圓弧運動的習慣。通過手、眼、身、步的法則,建立正確的身體架勢和動作基礎,培養身體的柔軟度、平衡性和協調性。

 

基本功法是八門五步十三總勢。設想有三條虛穿越圓球體的中心點,即前後、左右、上下,這個圓球體便出現八個面向,是為八門,也是四方八面的意思。五步是圓球體自中心點的放大、與回歸中心點的縮小;放大是升浮,縮小是降沉。八門五步稱之為總勢,蓋圓球運動乃整體協調的運動,無使有凹凸之處;若起棱角,便是局部的運動;故每一動皆十三勢,四方八面、放大縮小、升降浮沉。

 

階段性指標:練好91式套路之中的第一段(即十七式),並知道每一招式的基本用法。行拳走架,要求精神飽滿,動作圓潤、鬆沉、輕柔、均匀, 務必姿勢正確,體用合一。

 

(二)以形練勁

 

太極拳崇巧勁,忌用拙力。內勁出自筋腱,有柔韌、靈活、圓轉、瞬間即發之特性。經過前一階段的練形,在招熟的基礎上,學練者應把注意力轉移至內勁的培養和訓練。

 

如何培養內勁?內勁是一種螺旋勁,觀老牛負重拉車,力大無窮,卻氣定神閑,有條不紊,舉重若輕,故俗稱「老牛勁」。這螺旋勁實產生自筋腱關節的協調和互動,亦即拳論所謂「九曲連珠」,意思是指人體九大關節的聯動——踝-膝-胯-腰-脊柱-肩胛-肩-肘-腕,由關節的相互協調和聯動形成內勢,形成類似扭橡皮筋的螺旋勁,這是訓練明勁的關鍵。連珠是節節貫串、一動無有不動,這動是有序的動,絕不能妄動。

 

尤要注意百會上領,用意念鬆開四肢百骸,讓關節點上下四周騰出空間,體會肌肉骨骼的沉重量。運動模式採三個關節為一組,每組按個別關節的特性做S形或波浪式的旋動。先讓身體重量向下鬆沉,然後利用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,從踝,通過膝蓋,到胯;腰背(命門)承接著胯的來勁,通過脊柱,送到肩胛;然後肩承接肩胛的來勁,通過肘,最後形於手。過程有如扭毛巾的擰拉動作,要細心體會關節與關節之間有前後對拉,和裏外對拔之意。

 

階段性指標:打拳時,能感應自身重量鬆沉至脚下,並能將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,傳達到手上。懂得利用內勢螺旋催勁,如拳論所說的「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」。同樣道理,在推手時,能將來力加上自身的重量,自接觸點轉移到脚下,並利用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回彈給對方。

 

(三)以勁煉氣

 

上階段練的是以形導勁之術,進入以勁煉氣的階段,則是以勁調氣的吐納功夫。這個氣,不是一般呼吸的空氣,而是一種包含空氣、氣血、意念和能量在內的功能狀態,統稱內氣。內氣看不見、摸不著,但具有流動、膨脹和壓縮的特性,這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經驗去確認的。所以內氣是一種感知運動,是一種由意念引領的能量流。

 

前一階段練的都是明勁,表現為外緊內鬆,有跡可尋。現在卻要化明為暗,務求棉裏藏針,不露痕跡。尤須保持形鬆意淨,以意領氣,浮沉升降,皆完整一氣。

 

階段性指標:打拳時能上下相隨,內外結合,勁整勢圓,精神安逸,動作流暢,無斷續勢。推手時接觸點能以自身的整勁感應對方力度的大小和方向,並透過全身節節貫串的整勁作出回應,即知己知彼,不丟不頂,粘黏連隨。

 

(四)以氣凝神

 

《十三勢行功歌訣》謂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」。所謂神,是指中樞神經系統(包括腦部和脊椎神經)的活動,主要負責協調身體各器官的功能,以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動,可以說是人體身心靈的主人。所以神能統攝意氣,有壹引其綱,萬目皆張的功能。太極拳的終極追求的是神、意、氣的整合,初期的意氣比較粗疏和局部,待著熟後,意氣漸能收斂入骨,及遍全身,這時神就能發揮真正綱舉目張的功效。如《孫子兵法》所言:「故兵無常態,水無常形,能因敵變而取勝者,謂之神」。

 

境界:神、意、氣是精微的生物場現象,難以言表,老師只能起啓發作用,修行靠自己,自修自悟,從中印證前輩們踏過的足跡。到這個階段,行拳時態勢如搏兔之鵠、捕鼠之貓,氣遍全身不稍滯;推手或應敵時能捨己從人而無不得機得勢,如王壯弘老師常説的,對方給出一個怎樣的螺絲,我就回應一個怎樣的螺絲帽,無過無不及,不先不後,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。

 

(五)凝神合虛

 

縱觀以上種種,皆是有為法,而所有有為法,皆是局部的,片面的,不完整的。蓋太極本無法,動即是法,功夫練到圓滿的境界必是萬法歸宗,所謂一法不生萬法生,凝神合虛,就是把前面所學通通掃掉,達至清浄無為,一任自然,是謂「拳無拳,意無意,無意之中有真意」。

 

上述五個階段沒有捷徑, 學練者必須按部就班,不可能一蹴即至,欲速則不達也。天行健,自强不息,太極道也。

 

 
 
 

Comments


Copyright © Palm Springs Institute of Tai Chi 2024

bottom of page